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道心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道心得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得道成仙的四大方法

发布时间:2014.04.15  已阅 次  [大] [中]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得道成仙的四大方法

 

      一、修道之要,以清静为宗

 

《太平经》中曰:求道之法,静为基先,心神已明,与道为一。《玄珠心镜注》中云:人能空虚无为,非欲於道,道自归之。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说: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而以上这些论述告诉我们,要想得及健康长寿,首先要在打坐中求静,而在 打坐时,入静是很重要的。修炼者只有在物我两忘的虚静之中,才能悟、得并与道合二为一。故《管子·内业》曰: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 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这也正如道家所云:大道全凭静中得。

 

我们知道,静以养生动以养形,是我国养生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两者之间,历代养生家,特别是道家又都提倡以静养为主。《中经》中 说:静则寿,躁者夭。《如是我闻》中曰:金丹之道,全在静定其心。《吕祖百章句》中云: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气平息乃住,息住自归根。归根 见本性,见性始为真。《准南子》篇中讲: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其意是说,我们只有顺应了人的本性,才能健康长寿。而清静一词,实际上是早 期道家主要的思想观念和追求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其政治、哲学等见解的同时,也对静以养生做了细微而深刻的描述。其中致虚极,守静笃,万物 并作……归根曰静这段话,早已成为了后世养生家们经常引用的最经典格言之一。故《道枢》卷三云:学道以清静为宗,内观为本者也,於是深根固蒂,使纯气 坚守,神不外驰,至於坎离交际而大药可成矣。《修真全指》中曰:不合虚无不得仙,能到虚无可炼丹。《通玄经》中讲:清静道生,浊躁神亡,但能空 寂,得之有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

 

那么,为什么说可以养?又为什么说可以长寿呢?《黄帝内经》中云:静则生血气,动则疴疾起。《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们知道,气血为生命之本。气血流畅及平衡,是机体健康、长寿的最基本条件。气血失畅失调,气滞血瘀为疾病及衰老之因。 传统医学认为,人身体的各脏腑器官都是由统帅,而又喜静,故养静可藏神,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血旺。而真气无伤,自然有利于我们防病抗衰、延 年益寿。《太上老君内观经》中云:人能常清净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庄子·外物》则说得很直接明了:静默,可以去病。司马承 祯在《坐忘论》中也说: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如果我们心神常常处于不宁的躁动状态,神就会耗损伤及精气。而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会扰乱脏腑,招致 疾病,促人衰老。所以说养神之道,贵在一个字。

 

在虚静的打坐不但可养生疗疾、健康长寿,另外还可开悟增智、顿悟宇宙人生大道。《道枢》中曰: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也。《坐忘论》中云:静则生 慧,动则生昏。《昭德新编》中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那么,为什么在静中可开悟增智呢?管子曾讲:天曰虚。庄子在《人世间》中也 说:唯道集虚。所以说,我们练功修道就是要以人道效法天道,要像宇宙创生之前那样保持虚静。我们只有在虚静中复归无极,才能与宇宙母体大道接通。 而只有与宇宙合发共振,才能养生延寿、开发智慧和潜能。在科学高速发展到今天,人类仍面临着众多的不解之迷。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人类的古老文化,有必 要重新认识一下人们在超觉冥想中的身心训练,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在天人合一状态中的真实体验和内心的微妙感受,这将有助于揭开我们人体自身之謎和宇宙 万物的奥秘!

 

二、不修上德,乃学道无成

 

道教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长生不老,修道成仙。但道教更认为:如道教徒只学方术不行修德,则无法成仙。《抱朴子内篇·对俗》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 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道教认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无为的,如果想进入无为、无欲的境界,就必须从培养自己的品德开 始。而修品德又称谓外修,但外修是为内修打基础的,只有内外兼修才能进入修的深层领域,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故《真诰》曰:不修道德,乃 学道无成。《金莲仙史》云: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是《道德经》中的又一重要内容。道创造了万物,而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所以说:没有道,也就没有万物;而没有德,万物也就失去了本 性。《道德经》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教在教义中最提倡,经书中解释说:之在我者就是。 《自然经》中云:德言得者,谓行道果。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而只有厚积其德,才能够培蓄能量玄同于道。而道与德的关系,就是体与用的关 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道教义枢》讲: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太平经》曰:道之与德,若衣之表里。道祖老子云:道之 与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故道家的道德观,也就是道教的人生观和宇宙观。《玄纲经》中说:道德者,天地之祖。《淮南子·精神训》曰:与道为际, 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故尊道贵德,是宇宙和谐之纲纪。

 

道教追求的最终目标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道教认为不仅需要形体上的修炼,而更重要的还须思想和行为上的修德。这就是道教谓之的性 命双修,以致神形兼备。《悟真篇》中云:德行修愈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等亲冤,始合神仙本愿。《道德经》中曰: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 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祖在这里深刻地指出了重积德对人生、事业,对治理国家及对养 生、益寿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并强调重积德不但可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对个人可无往而不胜。另外,重积德还可使我们的身体固筑根基,延年益寿。

 

道教一贯的宗旨倡导就是扶危济贫,兴善止恶,匡世利人,努力为善。认为行善的行为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人如果能行善积德,则天庭会降福与你,并可延年益 寿、得道成仙。道祖老子曰: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张道陵天师也曾讲:积善成功,积精 成神,神成仙寿。

 

三、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仙道贵生思想是道教最为宝贵的教义内容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宗教形式人文精神最突出的展示。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是最为可贵的。故道教提倡以人为本,追求生 命自身的价值,在《道德经》、《太平经》、《度人经》、《悟真篇》、《三天内解经》等道经中,也都始终贯穿着重生、贵生、保生、尊生、乐生的思想理念。 《太平经》曰:天下所有的死亡,都不是一件小事情。人一死,永远都不能再见到天地日月了,血脉骸骨都将化为泥土。死命关天,极为重要,因为人活天地间只 有一次,不得复生。《太平经》又曰;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妙真经》云:一切万物,人最为贵。《三天内解经》中曰:真道好生而恶 杀。……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张三丰说;天地之间,至灵、至贵者人也。所以说:生命是道教教义思想的重要主体,没有生命的存 在,一切也就失去了意义。

 

道 教在长期的修行实践中,切身体悟到了自然大道及生命的深层实质内蕴,故而形成了有别于世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们就是以此观点去指导自己的人生旅途,并 获得了有别于常人的奇特生命现象和长寿。道教的养生术,可以说是来源于道教信徒们对长生成仙信仰的不懈追求。它是建立在道教独特的形神观、人天观等理论基 础上行之有效的科学健身方法,是一套相当庞大而复杂深奥的养生体系。教徒们在长期刻苦的修炼期间,一般通过打坐、守一、导引、行气、吐纳、服气、辟谷、胎 息等手段来协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致使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和其它生理功能,得以改善或向有序化方向发展,从而达到祛病、防疾、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推迟 机体衰老的作用。

 

神仙不死的长生追求出发,道教建立起我命在我神仙可学的生命主体论,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来改变自我。道教认为:人体通过一定的修炼 是可以发生质的变化的,甚至可以激活我们原有的许多潜能。邱祖云:凡有七窍者,皆可成真。《合神赋》曰:养神在心,不死由我。《真气还元铭》中 讲:天法像我,我法像天,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太平经》中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神仙也是由凡人修炼而 成,而神仙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长寿、长生、久视。

 

四、法天求真,得道成仙

 

《道德经》一书语精义深,辞要趣远。一个字贯通全书,这个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远思至于无名,立说起乎有相。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读 《道德经》,从中得到认同,找到知音,确立境界。因此求真就是修道悟真,也就是说修道积德贵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 理,只有掌握了真理,才能算得道

 

求真就要得习真道、具备真德、修得真生,方可谓之求真。得习真道者,应先具备正知正见,既不偏于法执,也不执于我执,而是保持中观正见,方能不偏不 倚依真道而行之。而后,行不言之教。不言并非指不说法、不讲经、不传道,而是用实际的行动体现出道教的教理教义,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宣讲无上的道法。真 德者上德是也,唯有具无上之大德者方能惊天地泣鬼神。好道之士唯修得真道,持之真理,具无上大德于己身,依真行妙法而行之,方可得真生而成之为真人! 真生是要我们活出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而不是无所事是、苟且偷生,也不是重病缠身、生不如死,更不是去危害社会,成为国家民族的败类,遗臭万年而枉费今 生。

 

从道教的伦理规范来讲,修道之士应把清静无为柔弱不争寡欲等作为处世与修道、积德、贵生、求真的方法。静则生慧,动则成昏, 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养生之道就是要做到常清常静,才能达到最高境界。《元气论》有云:无为者,乃心不动也。不动也者,内心不起,外境不入,内外 安静,则神定气和。认为人的一切作为应当顺乎自然,要做到能利万物、大公无私、甘处卑下、不与人争、心胸远博、言而有信、应时而动、善于治国、有办事之 才。这就是道祖在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准则。道教所讲求的不争并不是束手徒置,万事无所作为,而是不与人争俗世的功名利禄。对于合乎天道自然运行法则的 事,则要尽力而行。《云笈七签》中说: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道教徒若能如此,就能达到道教不争的教义要求。道教徒修行和处世还应严格节制 个人的私欲。《道德经》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过多的物欲只能引起我们心志的昏乱。修道,它囊括了动以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 虚、还虚合道、位证真仙的全部修持过程。修道者均应胸怀大志、高瞻远瞩、终生勤奋、刻苦修持、兴善止恶、德功并进,以求达到真人、真仙的上乘境界。所以, 每一个道教徒都必须按照教理教义去修持,否则修道难成。

 

 参考资料《神仙不死、神仙可学,得道成仙话道教》,http://www.hndjxh.cn/ehtml.asp?class_id=8&NEWid=216

上一条:开财门,旺财运。在线财神网开财门符(五路财神招财符)化解财路不通受贫穷  下一条:助考开运文昌星:文昌位、文昌符、文昌塔与文昌帝君在线祈福
收藏本页】【复制本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微信wxbgf1(前面是字母,最后面是数字1) QQ664285275 28717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