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道心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道心得

茅仙洞古今人物志之四:铮铮铁骨汪以道

发布时间:2019.05.20  已阅 次  [大] [中]


 

图一、汪以道手书清天观

 

清天观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秋由当时住持道长苏理纯监修,二进院落并留有碑记。其建筑布局巧妙利用山势建成戒台式宫观,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东西走向中心轴线,汇集了南北建筑风格,有歇山式、悬山、硬山式飞檐等。茅仙洞(清天观)为淮南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为省级重点道观。

 

光绪十七年(1891年),道长葛明兴、金大椿化缘募捐修建了地藏王殿。1934年,道长苏理纯率徒化缘,将三仙楼、山门、中殿、客厅、地藏王殿全部修葺一新,并请德高望重的汪以道先生在山门上题写了“清天观”观名。

 

汪以道,清末举人,1873年出生于寿县城关的一个书香门第。1898年,寿州籍满清状元孙家鼐创办京师大学堂与安庆求是学堂,汪以道同柏文蔚、陈独秀等人都是安庆学堂的学生。在那里,他们接受了维新思想,积极探求强国之道。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柏文蔚任安徽都督,汪以道担任秘书。那时候,柏文蔚发出的很多电文、文件等等,都是出自汪以道之手。袁世凯称帝后,李烈钧、柏文蔚等人宣布独立,发起讨袁运动,史称“二次革命”,后以失败告终。柏文蔚受到通缉,亡命海外。汪以道报国无门,遂投身教育事业,在北平、天津、南京等地学校讲学,为青年人解疑释惑,传播民主思想,引领科学精神。上世纪30年代,年近六旬的汪以道回到了故土寿县,一方面教书育人,一方面积极参与地方的公益慈善事业,深受家乡人民敬重和爱戴。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这首词,是宋末元初我们淮南一个不知名的女子题写在逃难途中客栈墙壁上的,也是1938年流离失所的淮南人民的真实写照。80年前,日本鬼子占领南京之后,继续北上,侵略淮河流域。当时敌强我弱,形势危急,国民政府昭告百姓疏散。老百姓拖儿带女,纷纷“跑反”。汪以道却不走,他说:“衰朽残年,不能荷戈杀敌,负国已甚,若犹奔避,不亦太可耻乎。”于是拒绝出逃,留居寿县县城。19386月,日军出动飞机轰炸寿县,对县城发动猛烈攻击,二十一集团军三十一军师长莫德宏率领的138师龙炎武旅驻守城东平山头、二十里店、癞山集一线顽强抵抗,终因力量悬殊不支,向南撤退。

 

64日,寿县陷落。日本侵略者为了实现“以华治华”、“分而治之”的目的,物色合适的中国人担任维持会会长,就劝说汪以道担任会长一职,遭到汪以道的严词拒绝。先生被日寇囚禁后,仍然誓死不屈,被残忍的日本鬼子用乱刀将刺死。时值盛夏,寿县人逃的逃,死的死,剩下的老弱病残,在日本人的淫威之下,已经噤若寒蝉,竟无人敢为汪以道先生收尸。

 

在淮南市大通区洛河镇南三里左右的屯头村,清末文士、当地知名诗人陈馨斋的书室“随化斋”遗址,有汪以道先生题写了斋联,内容是:

 

随份度年华,功名富贵,总属空谈;且放杯、吟两首新诗,酌几杯浊酒。

化工谁主宰,雪月风花,无非梦境;果何处、寄一身傲骨,涤满腹愁肠。

 

这副对联,描绘的恰是先生的真实心境。书斋已经不存,但先生誓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必将万古长青。

上一条:茅仙洞四大殿神灵塑像介绍:大殿三清祖师、送子观音、吕纯阳  下一条:近现代茅仙洞清天观兴衰记
收藏本页】【复制本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微信wxbgf1(前面是字母,最后面是数字1) QQ664285275 28717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