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道教讲坛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道教讲坛

道佛同源,茅仙洞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的传承与民俗渊源(下部)

发布时间:2013.12.06  已阅 次  [大] [中]

道佛同源,茅仙洞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的传承与民俗渊源(下部)

                             (茅仙洞道教协会  王长虹整理)

 

 

二、茅仙洞宗教文化对沿淮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

  

   道家和道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东汉末年以前的道家学派,信奉黄老之学,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作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 净无为法则修身治国。而道教则是在秦汉黄老道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道教的宗旨要义,是企图通过 “道”的教化,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脱离尘世,“得道成仙”。

 

佛 教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由古印度传入我国的,本已支派纷呈,传入我国后,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又分成了若干宗派。各派教义宗旨虽有所区别,但万变不离其宗, 佛教的基本主张主要包括:善恶因果报应论、生死轮回论,以及三世说、即身成佛说等,劝人向善,戒杜恶行,行善积德,忍让恭行,以求解脱(涅槃)。

 

   两千多年来,茅仙洞道、佛交替,香火绵延,双方教义主张相互交流、碰撞、融摄、互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景观,同时对沿淮地区社会民俗文化也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甚至直到今天。其中有不少宗教遗风、社会习俗,已很难严格分清是属于道教还是属于佛教。笔者粗略考察,在当今社会,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一、 宗教崇拜风 气复苏。解放前,由于以茅仙洞为中心的道、佛两教文化的辐射影响,沿淮地区的民众对道教和佛教是非常敬畏和崇拜的,这从各地的宗教活动历史中可见一般。新 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破坏,宗教被片面地等同于一般的封建迷信,被视为“精神鸦片”,各地道观、寺庙遭毁坏,宗教从业 人员遭批斗甚至被强行遣散、还俗,人们是谈教色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基础的多元化变革,以及党的宗教政策的调整、落实,在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 破除了个人迷信和“左”的思想禁锢,人们的思想已从单一的对某一种理论和学说的信仰、崇拜,而变得活跃、多元,对宗教的敬畏与崇拜意识的复苏与回归,就是 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对宗教的敬畏与崇拜意识的复苏与回归,无论在官场还是在民间,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一般而论,官场干部与知识分子群体中,人们对 道教的崇拜意识要强一些,有些身居领导岗位的公务员,往往爱在办公室里悬挂一些反映道家或道教修身养性、节欲自持、淡泊人生的 字画作品,以明心志与自励;还有些人为了职位升迁,甚至偷偷地请阴阳先生看祖坟风水,找一些所谓占卜“大师”抽签、算卦、看相等等,以卜官运。诸如此类, 都是明证。而在民间,在普通百姓人家,人们则对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以及神仙鬼妖之说敬畏意识要强一些。有资料显示,当前沿淮地区一些县、市的信 教群众,一般都在三、四万或四、五万人以上,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县、市,有的信教群众人数竟高达10万之众(这些数字也包括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人 数)。而民众中具有宗教崇拜意识者,就不是数字所能统计的了。在后面的行文中,都将涉及到这一话题,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二、 恢复和新修道观、寺庙之风成蔓延之势。宗教崇拜意识复苏回归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各地恢复和新修道观、寺庙之风的悄然兴起且成蔓延之势。这种现象虽与各 地重视旅游业和旅游经济发展有关,但个中亦难排除人们对传统宗教的怀念与依恋情结。笔者调查,人口仅为60多万的凤台县城乡,除茅仙洞外,近几年恢复和新 建的寺庙、道观就有12处之多,其中道观1处,佛寺11处,而新建的就有5处 之多。在恢复的道观、寺庙中,规模比较大并有僧尼或道士主持的有淮南市八公山 风景区里的白塔寺(佛教),淮南市潘集区的清明孤 堆寺(佛教);寿县城里的报恩寺(佛教)和四顶山上的四顶奶奶庙(道教,碧霞元君);蒙城县的庄子祠(道教),小涧镇的九鼎灵山寺(佛教);颍上县迪沟开 发区的竹音寺(佛教),怀远县的禹王宫(道教)等等。新建规模较大的寺庙有凤台县李冲回族乡毛冲村外号人称毛神仙的毛传文所建的龙锦寺(佛教),淮南市毛 集试验区农民公园里所建的明德寺(佛教),以及颍上县八里河风景区里所建的白雀寺(佛教),等等。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凤台县李冲回族乡毛传文所建的龙 锦寺,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胜过茅仙洞道观建筑,所花数百万元资金,全由毛传文个人出资和社会人士捐助,毛集试验区农民公园的明德寺耗资百万,也基本上是 当地农民集资捐建。据凤台县宗教局的负责人介绍,该县一些乡镇领导人对辖区恢复或者新建道观、寺庙的事宜一般都比较热心,当地老百姓也大都持欢迎、支持的 态度。

 

       三、 庙会已成为一种新风尚。庙会亦称庙市,自古有之,在寺庙节日或 规定日期举行,一般都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而称作庙会。庙会期间,除了进行集市贸易和物资交流外,更多的则是善男信女到宫观、寺庙里烧香礼拜、祈求神 明、降恩赐福、消灾避祸,保障一方平安。按古风惯例,现在茅仙洞的庙会仍然是每年举行两次,第一次是农历的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生日),第二次是农历 的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诞生日)。茅仙洞庙会起源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但说其历史久远,恐不会有多大的争议。每次庙会都是盛况空前,山上山下、道观内外,有 朝山送香火的,有许愿还愿的,有做小买卖的,也有游山玩水、看光景凑热闹的,可谓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足有四、五万人之众,最多时可达10几万人,搞得当 地公安部门都很紧张。这些赶庙会的人大都来自方圆几百里范围内,包括淮南、蚌埠、阜阳、六安、凤台、寿县、怀远、凤阳、长丰、霍邱、颖上、利辛、蒙城等 市、县、区。

 

由于茅仙洞庙会的辐射影响,自古以来,沿淮地区城乡庙会风气就很盛行。近十几年来,不仅在凤台、寿县及淮南各市区,包括周边市、县,凡乡镇集市,不管旧时有无道观、寺庙,每年春节过 后直到清明前后,一般都有庙会举办,时间少则两、三天,多则六、七天。而且多数都是乡镇政府出面,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各类商贸活动,有条件的乡 镇还进行一些招商引资活动。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参与民众少则万余,多则可达10多万。如蒙城县城西马集镇有个鹤庵(佛教),每年举办两次庙会,每 次人数都有10多万人参与。怀远县的禹王宫庙会,每次举办,参与人数也在10万人以上。当然,如今的庙会性质已与旧时有很大的不同,多以官办为主,经贸为 主,文化活动也较为健康,但仍有相当多的民众自发性的宗教活动参杂其中。

 

四、 占卜算卦之风盛行。占卜、算卦、看相、求签等民间信仰习俗与道教渊源深厚。茅仙洞至今仍有一些人每天在山门外摆设卦摊,从事占卜算卦活动,而在其三清殿 内,亦有道观道徒手持签筒,劝说香客和游览者抽签问事,占卜吉凶祸福。这一民间信仰习俗在沿淮地区尤为流行。无论在淮南、蚌埠、阜阳等市级城市,还是在广 大的县城、乡镇的街头巷尾,以及一些风景名胜、旅游景点,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能看到占卜、算卦、看相、求签的摊点。笔者曾访问过一些从事此类职业的人员,他 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还拥有了“某某协会”会员、某某研究会研究员的头衔,取得了从事此类活动的资格。当问到其中一些人的从业动机时,他们竟毫不掩饰地说: “没办法,总得混口饭吃吧。”1991年淮河大水灾期间,笔者当时在凤台县政府负责民政救灾工作,曾到西淝河一带灾区住过点,有几个重灾村青壮年大都跑到 南方,搞类似抽签摇卦式的“鸽子叨铁”之类的小把戏,以此讨点钱财,以度灾荒。

 

     五、 在一些偏僻乡村,巫婆、神汉行医现象仍时有出现。此类人往往都是打着“某某大仙附体”、“某某神灵转世”为托词,为求医者画符、烧香、焚纸、念咒语,让病 人吃灵丹、喝仙水,而且往往还被群众传说得灵验无比,神乎其神,惟妙惟肖。与旧时代巫婆、神汉行医不同的是,现在这些人都很机警,当他们发现病人确有重病 时,也会告诉病人亲属,说病人的病不是“外科”,劝他们送医院治疗。但他们也有失手的时候。前年淮南日报就曾报道潘集区某乡村有一少女生病,因家长迷信巫 医邪术,延误了医治而死亡。

 

   六、 另外,在沿淮地区,旧时代民间流传下来的祭灶、求子、许愿、还愿等等带有明显道、佛宗教色彩的乡风民俗,现在仍很流行,特别是祭灶,俗称过小年,送灶王爷 上天述职。现在每逢春节将至,街头小贩卖的年画中就有这方面的内容,并且还在灶王爷画像两边题上诸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对联。还有在婚、 丧、嫁、娶、吃腊八粥、建房破土、出门远行等事项中,亦有一些带有浓重宗教色彩或影响的仪式与做法,已经在人民群众中约定俗成,深入人心,很难随着某一时 期社会政治、思想以及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即时变革。

 

三、结论

  

    综 上所述,两千多年来,由于茅仙洞道、佛两教的交替驻守,香火绵延,以及茅仙洞所处的特殊而又优越的地理位置,其宗教文化对沿淮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的确是 非常浓重而又深远的。依目前的情势而论,这种种影响既有正面的积极的因素,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弊病。从正面来看,道家的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 治国、修身,以及道教的天人合一、修心养性、养生健体、扶正祛邪等等主张;佛教所宣扬的善恶因果报应论、即身成佛说,以及劝人向善、戒杜恶行、忍让谦恭、 行善积德等等教义,对于人们自觉加强身心修养、净化心灵、去恶从善、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以及培养礼仪文明行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睦家庭、和谐社 会,无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从反面来看,两教中天然存在的唯心论、宿命论、鬼神迷信、消极避世等非理性理念,尤其是千百年来两教传承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 些旁门左道、歪理邪说,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健康向上的志向、情趣,无疑也将 产生不良的影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2009年 第六期《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思想多元特征明显 意 识形态面临挑战》的文章。文章指出,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随着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各种思想文化在更大范围、更 深层次相互激荡、彼此碰撞,这一方面有利于学习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传播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意识形态领域 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尖锐复杂。”文章同时分析了“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 的深刻调整,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巩固的同 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有所滋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时有出现”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 思潮的繁重任务。笔者以为,刘云山部长的分析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当前,对国家文化安全和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的,不仅有外部的因素,而且也有内部 的因素。内部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新的形势下,民族传统文化中某些糟粕文化与垃圾文化的死灰复燃与民间蔓延。因此,对于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 仍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各级党委、政府要正确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特别是宣传、文化等意识形态主管部门,要注意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 题,因势利导,兴利除弊,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不懈地努力。

 

     参阅《道佛同源,茅仙洞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的传承与民俗渊源(上部)》,http://www.mxdqtg.com/ehtml.asp?class_id=7&NEWid=67
上一条: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之一:大道全凭静中得  下一条:万物存在的根据:机
收藏本页】【复制本页】【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微信wxbgf1(前面是字母,最后面是数字1) QQ664285275 287175538